評蔡英文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日(2/23)在民進黨中國智庫成立時,發表「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中國政策宣示,引起各方注意與討論。前行政院長謝長廷表示此說法「基本方向是對的」、呂秀蓮表示太深聽不懂、泛藍的則有兩種反應:深藍與深紅基本教義派直接扣上「台獨」兩字,而淺藍方面則認為蔡英文的看法是否能受到泛綠獨派的支持仍有問題,呈現了深藍與淺藍的明顯分裂徵兆。
筆者之前曾經寫過「評蘇貞昌的『台灣共識』」,在此,我將使用相同的評斷標準來觀察蔡英文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主張:
1. 創意:我認為蔡英文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基本上是李登輝時代「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彈性版本,其原則並非新創,但是這個主張除了點出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基本骨架之外,並沒有受到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先天框架限制。亦即,蔡英文的版本事實上是包含台灣共和國單獨存在的可能性,但也容許將來類似邦聯體制的可能。
此外,將「不同」擺在前面,「求同」擺在後面,這也是經過特意安排的,主要在強調台灣的特殊性與主體性。不過,蔡英文觀點與傳統獨派觀點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她認為民進黨應該擺出「求同」的姿態,這對某些獨派來講,可能認為是一種退讓,但對中間選民或淺藍選民而言,卻是民進黨的一大邁進。
2. 操作型定義:蔡英文的主張仍然只是原則性宣示,尚無具體的中程或長程步驟規劃。如果要談到操作時的方向指引的話,那麼「求同」的部分可視為民進黨往後中國政策的一個具體方向。
3. 民進黨內部的支持:這要看當今民進黨多數政治人物是否願意接受「台灣之側有中國存在」的政治現實而定。如果民進黨多數政治人物仍受激進獨派所左右,那麼蔡英文的主張不會受到多數支持。但是,當民進黨縣市長包含陳菊在內都已經訪問中國、並且願意跟中國來台訪問者面對面溝通時,「求同」的部分應該不會再是一個先天障礙
4. 在台灣內部的吸引力:「和而不同」的部分應該可以說服泛綠支持者、中間選民、與淺藍支持者。「和而求同」的部分則相對提供了民進黨穩定執政、不急躁的態度,應該也可以吸引中間選民與淺藍選民
5. 台灣未來前途:蔡英文的主張並未宣稱是根據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而來,因此,一開始就沒有預設一定要建立台灣共和國的不妥協態度。這有缺點、也有優點。缺點是,部分泛綠選民可能對蔡英文追求「建國」的決心表示質疑,但優點是,既然台灣前途決議文也不排斥公民投票後的任何結果,因此蔡英文的主張當然有更大的寬容度。不過,「和而『不同』」的部分則是台灣未來前途最重要的原則與底線。
6. 中國議題:「和而求同」的部分應該是著重在中國議題方面。不過,這部分得看中國那邊有沒有意願要跟民進黨談。我認為在 2012 總統大選之前,中國共產黨會仍然以「台獨」兩字整個扣上來,但若蔡英文選上 2012 總統,中國則自己會變換態度,自己去找出「求同」的最大交集與詮釋,無須泛綠自行操心。
就像部分媒體與學者所說的,蔡英文這次「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主張並沒有明確提到「台灣前途決議文」、「特殊國與國關係」、「一邊一國」、「九二共識」、憲法詮釋、或「一中原則」,敵對陣營固然可以解讀為「空洞」,但是當然也可以肯定為「有攻有守」、「有堅持、也留下若干彈性」。
若要比較馬英九的「九二共識」、謝長廷的「憲法各表」、蘇貞昌的「台灣共識」、以及蔡英文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筆者認為
。「九二共識」就是「被統(捅)共識」,完全是單方面倒向共產黨的統一主張
。「憲法各表」則廣義涵蓋了台灣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在台灣」兩種可能性
。「台灣共識」比較傾向於台灣共和國方向
。「和而不同、和而求同」涵蓋了台灣共和國、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 = 台灣、以及可能的兩岸邦聯架構或任何「特殊國與國關係」的架構,但不包含「被統一」的選項
整體而言,蔡英文的中國政策原則中,「和而不同」部分與蘇貞昌的「台灣共識」或謝長廷的「憲法各表」調性差不多,倒是「和而求同」的主張是超越過去民進黨政治框架的新嘗試,也是蔡英文嘗試化解藍綠對峙的解決方案之一,對於保證民進黨穩定執政、或是吸引中間選民甚至淺藍選民,都有相當的說服力。
轉貼自~黑雨
http://blackrain.skycity.cc/2011/02/24/5025.html
- Feb 25 Fri 2011 14:31
評蔡英文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